【東江大講堂五十四】華南師范大學湯庸教授帶您領略大數據時代的魅力
本網訊 您知道什么是大數據嗎?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QQ、微信、微博等軟件都是大數據的一些應用成果。5月29日,華南師范大學的湯庸教授在圖書館報告廳開展題為“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——機遇與實踐”學術講座。計算機科學系、電子科學系、數學系、教育技術中心師生參加了講座,講座由劉國棟副院長主持。
大數據,或稱巨量資料,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工具,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、管理、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的資訊。湯教授從四個大方面講述了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的機遇與挑戰,即大數據時代的來臨,社交網絡的發展,如何使用學者網建立社交網絡的應用實踐以及研究感悟。
湯教授認為,大數據時代的來臨,不僅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。應從時代背景、核心技術、關注的對象來研究大數據。社交網絡正是大數據的應用,社交網絡具有大數據4V的特征,是大數據的“生產者”和“消費者”。社交網絡涉及的領域主要有科學、技術、藝術、社會以及商業。湯教授以學者網為例向大家講解了社交網絡的應用。學者網是面向學者的社交網絡,包含了學術搜索、學者主頁、社交圈等方面。學者們可以利用學者網建立機構網站、專業學會網站、研究團隊和興趣小組平臺和課程教學協作平臺。
在研究大數據的信息時代,湯教授得出了幾點研究感悟:有夢想,要敢于做“白日夢”;有思路,要有創造性的思路;有方法,想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方法;有行動,行動時要有毅力;有信念,時刻牢記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”。
講座互動環節,師生踴躍提問,紛紛向湯教授請教。湯教授現場解答了“數學建模在社交網絡中的作用”、“大數據時代的下一個時代是什么時代,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”、“大數據除了云計算外還有什么表現渠道?”等問題。
來自計算機系的吳志攀老師也表示,從湯教授講解的大數據理念中得到不少啟發。他說:“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數據挖掘、分布式處理的研究,湯教授介紹的學者網對科研研究有很大的幫助。”
湯庸教授是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、軟件學院院長、廣東省服務計算工程中心主任,二級教授,博士生導師,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;主持(含聯合)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、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、戰略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等重大科技項目60多項;曾獲得寶鋼教育獎、丁穎科技獎、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。


(曾婉玉/文 林澤佳/圖)
(編輯 吳耿純)
更多有關"數據,社交,教授,學者,網絡"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

